2006年12月16日 04:38 源自: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鄭曉波
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表示糧食供需偏緊態勢將長期存在
本報訊: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昨日就《全國糧食生產發展規劃(2006~2020年)》答記者問時表示,國內糧食供需關系偏緊的態勢將長期存在,供求結構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趨于增強。他說,近20年來,品種間、區域性的糧食供求結構失衡已成為糧食供求矛盾的主要特征。
張寶文說,雖然目前糧食供需矛盾有所緩解,但產不足需的態勢依然存在,國家糧食安全仍存在隱憂。2005年耕地保有量人均僅1.4畝,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資源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農業用水每年缺口達300億立方米。今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耕地和水資源的緊缺將使糧食供給在較長時間內面臨著著資源相對不足的壓力。
與此同時,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國,糧食進口量的細微變化就可能引起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我國糧食進口國內需求量的1%,就相當于國際糧食貿易量的2%,我國糧食進口存在著明顯的“大國效應”,我國在糧食安全戰略上必須堅持基本立足國內保障供給的方針。
張寶文認為,今后我國糧食供求格局中,供求結構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趨于增強。目前我國糧食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在:在品種上往往反映在稻谷供求變化和價格波動方面;在區域上則主要反映在糧食主銷區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從消費結構看,農村口糧消費在較長時期內仍會占較大比重。
張寶文還表示,國內糧食供需關系偏緊的態勢將長期存在。目前我國的產需自給率大體在97%左右,從長遠看,糧食生產受資源、氣候、技術、市場制約和種糧比較效益影響,產量大幅度增長的難度很大。就品種來看,玉米產需基本平衡,小麥、水稻供求偏緊,大豆存在較大缺口,薯類生產增長較快。
對此,張寶文表示,要適應這一形勢的變化,今后糧食生產的發展必須重在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提高質量,在確保口糧供給的前提下,注重解決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并要適應糧食生產區域重心的變化,科學謀劃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