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食品網 時間:2006-12-22
農業部于日前正式發布《全國糧食生產發展規劃(2006~2020年)》(簡稱《規劃》),從目標、戰略、重點、分區定位等方面對中國未來的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做了總體謀劃。本報記者就此對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進行了采訪。
糧食供需矛盾有所緩解
問:如何看待我國的糧食生產形勢?
張寶文:我國糧食生產在2004~2005年累計增產1000億斤以上的基礎上,今年還將繼續獲得豐收,實現糧食生產連續3年豐收,這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是不多見的。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在宏觀調控中更加注重加強糧食生產的政策支持保護力度,實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我國糧食生產得到了快速恢復。
但也要看到,雖然目前糧食供需矛盾有所緩解,但產不足需的態勢依然存在,國家糧食安全仍存在隱憂。
一是人均耕地資源不足。最新資料顯示,2005年耕地保有量人均僅1.4畝,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資源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農業用水每年缺口達300億立方米。今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耕地和水資源的緊缺將使糧食供給在較長時間內面臨著資源相對不足的壓力。
二是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地區間差異較大。農戶平均耕地僅7.3畝,只相當于美國的1/400,日本的1/10。在糧食生產比較效益相對較低、人均耕地規模極為狹小的條件下,既要實現我國糧食基本自給,又要解決農業生產發展、農民生活富裕、農村社會繁榮的多重目標,這是農業部門今后工作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三是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國,糧食進口量的細微變化就可能引起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近年來,國際糧食貿易基本趨于穩定,年均貿易量大體保持在4800億斤,約為我國糧食年度總產量的50%左右。我國糧食進口國內需求量的1%,就相當于國際糧食貿易量的2%,我國糧食進口存在著明顯的“大國效應”,在糧食安全戰略上必須堅持基本立足國內保障供給的方針。
供求格局發生變化
問:糧食供求關系變化是大家都很關注的敏感問題,今后我國糧食供求格局將出現怎樣的變化?
張寶文:今后我國糧食供求格局變化將表現出三個特點。
一是國內糧食供需關系偏緊的態勢將長期存在。目前我國的產需自給率大體在97%左右。但從分品種看,玉米產需基本平衡,小麥、水稻供求偏緊,大豆存在較大缺口,薯類生產增長較快。從消費用途看,口糧消費有所下降,飼料用糧、工業用糧明顯增加。從長遠看,糧食生產受資源、氣候、技術、市場制約和種糧比較效益影響,產量大幅度增長的難度很大。而隨著人口增長,畜牧業和糧食加工業的快速發展,糧食消費量繼續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因而緊平衡將是中長期我國糧食供求的常態。
二是供求結構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趨于增強。近20年來,品種間、區域性的糧食供求結構失衡,已成為糧食供求矛盾的主要特征。在品種上往往反映在稻谷供求變化和價格波動方面;在區域上則主要反映在糧食主銷區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從消費結構看,盡管近些年口糧消費占糧食消費總量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我國口糧消費比重較高的農民群體,人口基數龐大,農村口糧消費在較長時期內仍會占較大比重,對于我國糧食供求平衡的影響依然較大。
三是糧食生產重心正在發生新的變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東南沿海省份播種面積大量減少,從糧食盈余或基本自給狀態逐漸變為糧食大量調入區;長江中下游地區雖然仍是我國糧食的主產區之一,但其盈余量也在逐年減少;黃淮海地區保持著商品小麥的主體供給地位;東北地區已成為重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糧源供應地;西部地區隨著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的實施,糧食生產能力降幅雖然不大,但退耕戶的細糧消費量明顯上升,小麥、水稻的需求量增加。總體而言,我國糧食流通格局正呈現出“北糧南運”、“中糧西運”的態勢,糧食生產地域重心發生了由南向北、由東向中的逐漸轉移。
要適應這些變化,今后糧食生產的發展必須重在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提高質量,在確保口糧供給的前提下,注重解決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并要適應糧食生產區域重心的變化,科學謀劃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布局。
生產劃為4個功能區
問:《規劃》提出要科學謀劃糧食生產力布局,在此方面有何具體設想?
張寶文:按照耕地與水資源的空間分布、現實生產能力、商品糧供給水平和未來可挖掘的潛力,《規劃》將全國糧食生產區域劃分為四個功能區。
一是優勢主產區。主要覆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確定的水稻、小麥、玉米、大豆4大糧食作物9個優勢區域,以及優勢區域以外的大多數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場)。本區重點以發展現代糧食產業,提升產業檔次和發展水平為主攻方向。
二是潛力提升區。覆蓋部分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場)以及大多數省級商品糧基地縣(場)。本區重點以改造中低產田、提高單產為主攻方向。
三是穩固發展區。覆蓋優勢主產區和潛力提升區以外具備糧食生產能力的所有縣(場),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郊區、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西部生態建設區等。本區域量大面廣,是影響全國供需形勢的重要因素。這個區域重點要嚴格保護現有耕地資源,保持農田水利設施的有效運轉,加強優質糧食品種的推廣,穩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及規范化生產水平。
四是戰略儲備區。我國糧食生產后備資源主要集中北方地區,但由于缺水和生態脆弱,目前不宜規模開發。綜合考慮生態保護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可能,《規劃》提出優先謀劃新疆的伊犁河流域、額爾齊斯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重點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積極籌劃重大水利工程以及糧食生產配套設施建設,推進抗逆品種培育和旱作節水技術的研發與儲備,為適時開發創造條件。同時,堅持抓好區內現有棉田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做好應急轉產的基礎工作。
加快建設5個重點領域
問:近中期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有哪些重點?
張寶文:總體考慮,有5個重點領域。
在糧食基礎產出能力建設上,重點強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擴大灌溉面積和穩產高產農田比重。積極發展旱作節水農業,著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確保耕地的持續產出能力穩步提高,不斷增強耕地持續利用和水資源高效轉化水平。
在糧食生產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建設上,重點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糧食生產的科技儲備。
在糧食生產支撐保障能力建設上,增強良種供給和生物災害防控能力,提升糧食安全動態監測預警能力。
在發展糧食生產機械化上,加快推進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完善發展糧食生產機械化的扶持政策,鼓勵新型農機研發。
在發展糧食替代產業方面,合理開發非耕地資源,加速發展節糧型養殖業。